国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,国产一区三区三区,亚洲最快最全在线视频,亚洲精品自在线拍

人民網(wǎng)
人民網(wǎng)>>貴州頻道>>新聞頭條

“苗族銀飾鍛制技藝”代表性傳承人吳水根——

精雕細磨 華美耀眼(工匠絕活)

本報記者 陳雋逸
2022年08月09日08:04 | 來源:人民網(wǎng)-人民日報
小字號

【絕活看點】

吳水根,貴州臺江人,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“苗族銀飾鍛制技藝”代表性傳承人。他潛心鉆研銀飾鍛制40余年,多年來根據(jù)工藝需要制作積累了100多種型號的鏨子。在不到20平方米的簡陋房間內(nèi),他用小錘和鏨子,打造出精美的銀飾。

“當當當……”左手用鏨子按住銀片,右手拿小錘敲擊鏨子。換了好幾種不同型號的鏨子后,銀片上的圖案逐漸清晰起來:戴著帽子的人正策馬揚鞭。吳水根(見圖,本報記者陳雋逸攝)拿起銀片,在燈光下反復檢查后,將銀片與其他成品放在一起。

56歲的吳水根是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“苗族銀飾鍛制技藝”代表性傳承人,8歲起便跟隨父親學習銀飾制作。這門手藝傳到吳水根手里時,已是第八代了。

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施洞鎮(zhèn),繞過村口的廣場,沿著石板小巷走幾步,便來到吳水根的家,他的工作室也坐落于此。推開工作室的門,里面的景象有些出人意料:三張低矮的木桌并排擺放,墨綠色的儲物柜堆滿了東西,兩個對角放著煤氣罐,中間的小桌上隨意擺放著鏨子、剪刀、尺子等工具,地上還有幾把小凳子。

在這個不到20平方米的簡陋房間里,吳水根每天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,用心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的銀飾。做銀飾的第一步是熔銀子,將裝著碎銀的碗放在炭火上,高溫下,銀子熔成了銀水。再將銀水倒入長方形的凹槽里,稍稍冷卻后,用錘子將銀條打至筷子粗細。“這時候就可以進行拉絲了。”吳水根介紹。

雙手拿著搟面杖粗細的木棍,一腳踩著拉絲板,將銀條從拉絲板上最粗的孔穿過繞到木棍上,再旋轉(zhuǎn)提拉木棍,銀條便逐漸變細。“最細可以到頭發(fā)絲那么細。”吳水根指著拉絲板上最細的一個孔說,“但是不能一步到位,需要順著這個孔一步一步拉,否則穿不過去。”

“做銀飾最基礎(chǔ)的就是兩樣東西:一樣是銀絲、一樣是銀片。有了這兩樣東西,就可以雕刻和裝飾圖案了。”吳水根銀飾制作手藝的精髓也在于此。

墨綠色儲物柜的下層,堆著不少橢圓形的石塊。“這是圖案的模具,分為陰陽兩面。”拿起一塊模具,吳水根掰開向記者介紹,“把銀片放進去,一壓,圖案的大致輪廓就出來了。”像這樣的模具,吳水根有上萬個,都由他親自設計制作而成。既有傳統(tǒng)的苗族圖案,又有現(xiàn)代生活中的時尚元素。

“圖案雛形出來后,還需要用鏨子雕刻,讓圖案更加清晰。”將壓好的銀片放到中間的小桌上,吳水根拿起錘子,摸了個鏨子開始雕刻圖案。不一會兒,一朵太陽花就出現(xiàn)在了吳水根的手中。

“可別小看這些鏨子,乍看都一樣,像普通的釘子,但鏨頭的紋樣大有不同。”吳水根說。三角的、扁平的、圓形的……100多種型號的鏨子,是吳水根多年來根據(jù)工藝需要慢慢制作積累起來的,可以滿足幾乎所有圖案的雕刻需求。這么多鏨子,怎樣快速選到最合適的呢?“經(jīng)常用,一看就知道。”吳水根說。

在貴州深山的苗鄉(xiāng)里,吳水根并非只會“埋頭苦干”,他對新的銀飾制作技術(shù)也有所了解。“現(xiàn)在銀飾制作所有環(huán)節(jié)都能用機器替代了。”吳水根坦言,新技術(shù)對傳統(tǒng)手工制作確實產(chǎn)生了沖擊,但他仍然有自己的底氣,“他們要用電腦作圖,而我的圖案就在腦子里,想到什么立刻就能做出來,這種創(chuàng)造性是無法替代的。”

現(xiàn)在,吳水根覺得最難的是手藝的傳承。“我手把手帶了17個徒弟,但很多人都干別的去了。”吳水根介紹,他的女兒已經(jīng)成為家族手藝的第九代傳人。

“現(xiàn)在只要有年輕人愿意來學,我就愿意教!”吳水根一邊說一邊走出了工作室,來到作品陳列室。在這里,用銀子打造的風雨橋、龍船等承載著苗族同胞共同記憶的擺件整齊擺放,在燈光下,散發(fā)著耀眼的光芒……

(責編:吳鋒、陳康清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