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,国产一区三区三区,亚洲最快最全在线视频,亚洲精品自在线拍

抖音首支豎屏紀錄短片播貴州:聚焦雷山“打銀匠”

2020年01月07日20:18  來源:多彩貴州網(wǎng)
 

隨著抖音的快速普及,非遺文化正在借助短視頻這種形式獲得新的機遇。過去一年,抖音推出了非遺合伙人計劃 ,希望幫助更多的非遺創(chuàng)作者,用短視頻獲得更好的生活。年終歲末,抖音選出了一批非遺創(chuàng)作者,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,做成系列短片,今天的故事主角,來自貴州省雷山縣。

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(zhèn)麻料村,是中國銀匠之鄉(xiāng)。苗人在此世代打銀器為生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

潘仕學是雷山銀飾鍛造非遺傳承人,他想給自己的兒子打造一頂童帽“八仙過海”,保佑兒子平安長大。但他發(fā)現(xiàn),這項世代傳承的苗族手藝找不到了,神仙們,走丟了。

八仙過海是什么?

大哥背著鋤頭,剛從地里回來,說:“現(xiàn)在不會了。”

隔壁大姐蓋著頭巾:“現(xiàn)在沒了。”

村里的老師傅問:“你要這個干嘛?”

戴銀耳環(huán)的嫂子想了好一會兒:“已經(jīng)太久了,以前有。”

苗族喜銀,“無銀無花不成姑娘,有衣無銀不成盛裝”。2006年,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。

“八仙過海”是苗族歷代口耳相傳的銀飾技藝,神仙的式樣和構(gòu)造記載著苗族的文化和遷徙歷程。

將銀子熔煉、錘揲、鏨刻、模壓、掐絲、鑲嵌、拋光,經(jīng)30道工序,雕出花紋,作出神仙,細心安放于幼孩帽上作為帽花——童帽“八仙過海”,“保護生命、聰明靈活”,是父母長輩對孩子一生平安順遂的美好期望。

但這個存在于潘仕學兒時記憶的苗族銀飾技法,在銀匠村里找不見了。

曾經(jīng),走進村寨便能聽見叮叮咣咣的打銀聲,那是這個“銀匠村”里最動聽的交響樂。但手工銀飾鍛造受到機械化生產(chǎn)的沖擊,賺不到錢,銀匠村里沒了銀匠。

從北京到貴陽,38分鐘高鐵至凱里,再坐一小時大巴才能到麻料村。秋冬的霧靄沉沉地疊起來,罩在彎曲的盤山公路上。

潘仕學半個月沒見兒子了,麻料村沒有學校,孩子要翻過一座山,在凱里讀書。

他與妻兒分居,太久沒去看望,兒子怯生生地不與他親近。妻子埋怨他,讓孩子缺了父愛,他也無奈。

兒子不知道哪里聽來了八仙過海的故事,愛纏著他講。講得多了,他想起自己小時候,父親做的帽子,他也想給兒子做一頂。

八仙是中國最家喻戶曉的神仙。在民間傳說中,八仙代表著男、女、老、少、富、貴、貧、賤。八仙都是有慧根仙緣的凡人歷經(jīng)各種磨難之后才得道成仙,因此這些來自民間的神仙自然更加接地氣,也就更加受到民間百姓的愛戴。

清末至民國的兒童帽子,純手工制作,鑲銀飾多個。父母長輩們都希望小孩一生平安,八仙過海為孩子一生驅(qū)魔降福,又寄托了美好的期望。帽子上另有銀器的其他裝飾,均為手工制作,極為精美,如今,這種民俗品只有在博物館或者民俗館才能看到。

2009年,潘仕學去黔南做培訓,當?shù)赜袐D女拿著幾個銀飾委托他融掉打成耳環(huán),潘仕學認出來,那是父親曾經(jīng)打過的八仙過海的一部分。潘仕學曾有一頂這樣的帽子。

潘寅進也是個打銀匠,五十歲才有了潘仕學。在潘仕學的印象里,父親幾乎無所不能。那時候的銀匠不能總在家里等訂單上門,他們常常要帶上工具,去附近的村寨甚至更遠的地方尋找客戶,有時候一走就是數(shù)月。潘寅進往往三更半夜動身,在家祭拜完祖宗,吃過早飯,背上包,挑起扁擔就走,在潘仕學年幼的印象里,只留下一個很苦的背影。

潘父一直想讓潘仕學繼承自己的手藝,但潘仕學想跟其他村里的年輕人一樣,去外面的世界看看。

1997年冬,麻料村才正式通電。通電前夕,大人紛紛回家,擦亮被煤油熏黑的燈泡,翹首以盼。電工舉著桿子,走向寨口籃球場處的電線桿,孩子們讓出一條道,跟在身后。三聲輕響,變壓器掛上電線,光明洶涌而來,裹挾新世界的轟鳴,遮住這個黔東南苗寨里叮叮當當?shù)拇蜚y聲。

十四年前那個義無反顧離家的少年不會想到,今天這個留著長發(fā)的中年人,主動把自己困守在大山里。

2007年,潘仕學回到凱里學習制銀。2015年,日子慢慢好轉(zhuǎn),潘寅進卻在家中因腦梗離世。潘仕學心里的懊悔,無處排解。

根據(jù)苗人的傳統(tǒng),兒子會繼承父親名字的一部分,血脈循環(huán)往復。潘仕學的苗語名字叫春富,“富”來自父親“富容”,他又把“春”字給了兒子“保春”。他希望兒子以后能承襲銀匠的事業(yè),但也明白各人有各人的命運。

潘仕學是個愛懷舊的人,但他并不像很多老手藝人那樣守舊。他不介意使用最新潮的元素,先進的工具,也早就想通了苗族手工銀飾不可能成為大眾審美的現(xiàn)實。

不往前走,就要被淘汰。潘仕學要帶著手藝往前走,他不能接受淘汰,苗語,服裝,苗銀,對他來說不僅是傳統(tǒng),更是民族的印記。

“如果沒有了它們,我憑什么和別人說,我是苗族人。”

2019年4月份開始,抖音的扶貧項目“山里DOU是好風光”在雷山開展工作,通過對新媒體使用、內(nèi)容創(chuàng)作和運營等方面培訓,幫助當?shù)孛缛送ㄟ^抖音獲得收入。

有人覺得玩抖音不務正業(yè),但潘仕學是最認真、最主動學習、使用抖音的學員之一。

通過潘仕學的抖音,山外的人們,重新發(fā)現(xiàn)了這個苗家村寨和他們的銀飾文化,全國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,每個月幾萬的訂單,也讓村里的年輕人回來了。

潘仕學收了兩個徒弟,都是麻料村的貧困戶。潘元定是其中之一,他今年20歲,他在抖音上刷到了潘仕學的視頻,請求潘仕學收下了他。抖音上的訂單很多,他有收入,還能照顧年邁的父母。

2019年12月,非遺傳承人潘仕學仍然沒有找到完整樣式的“八仙過海”,他還在繼續(xù)尋找其他走失的神仙。

麻料村里有了14家銀飾工作坊,7家農(nóng)家樂,一座傳習館。

回到麻料村后,潘仕學經(jīng)常一個人跑步。早上七點,盤上公路上沒人,沒車,只有一個奔跑的銀匠。天氣好的時候,山間的霧會消散,他一路往上,跑到山頂,俯瞰整個村子在陽光中漸次醒來,燦若新生。

(責編:顧蘭云(實習)、陳康清)

移動端新媒體

  •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
  •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
  •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
  •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